活动介绍
建院35周年系列学术报告会第二场圆满召开
10月19日下午2:00,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建院35周年系列学术报告会第二场在医院报告厅圆满召开。今天,近30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国家基金委三位领导非常关心我院的科研工作,特赶来聆听学术报告.每个报告之后,季加孚院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洪微处长、寿成超教授、张焕萍院长助理、邢沫院长助理为讲者颁发感谢状。会场气氛热烈,许多听众纷纷提问,就热点问题展开讨论。

首先院长助理张焕萍介绍了本次系列学术活动的整体安排,并对昨天各位专家的精彩报告予以高度赞扬。各位专家都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本领域的最新进展。今天报告会除本院6位专家外,还邀请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军区总医院的肿瘤学著名专家与会,共同就临床肿瘤学研究和诊治进展进行探讨,与大家分享这一领域的最新资讯和研究成果,她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和感谢。


接着,由大会主席寿成超教授主持报告会。第一个发言的郝纯毅教授做了题为“胰腺癌的外科治疗现状”的报告。他介绍了胰腺癌难以治疗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外科手术治疗方式、辅助治疗和新辅助治疗、多学科协作和治疗模式的探讨以及进一步的研究热点等。用动画方式演示了手术方式,其中一种方式是国际上首创的,具有很强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他呼吁多学科协作不仅需临床医师参与,更需基础科研人员的加入,形成优势互补,强强合作的研究团队,才能使研究的水平进一步提高。


随后,北京军区总医院刘端祺教授做了“肿瘤患者的临终关怀与死亡教育”的报告。他说虽然不是我院的成员,但是经常与肿瘤医院合作,今天有一种回家的感觉。他生动地介绍了癌症患者的6个期待、国内外学者提出的”临终”定义、临终关怀的概念、医患关系的特殊时期--临终期、居家临终问题、死亡教育等。最后,他以切身体会总结出----医生“阅读”别人的人生,融入自己的生活,做“阅读”死亡的有心人,把自己对人生的理解体现在临终关怀的举手投足之中, “把话说到点子上,把事做到关键处”。

张晓鹏教授做了“肿瘤影像研究进展”的报告,他深入浅出地从5个方面讲述了疗效评价的影像学问题、从3个方面介绍了影像学精确分期的研究、讲解了最新的能谱CT应用研究。季院长对张教授的研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张教授是多学科协作的典范,过去的影像学仅仅局限于功能性诊断,而现在的影像学研究可以进一步配合靶向治疗、预测疗效等。

苏向前副院长做了“胃肠道肿瘤微创治疗,路在何方”的报告,他图文并茂地展示了腹腔镜微创手术的突出优势,如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出血少等等。用胃癌手术视频的对比,说明了微创手术可以获得与开腹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举例说明了微创手术特别适合老年病人。他希望大家了解、认识、应用这个技术,从而使更多的病人获益。

清华大学医学院常智杰教授做了“p15RS attenuates Wnt/β-catenin signaling by disrupting β-catenin/TCF4 interaction”的报告。他介绍了其研究团队在p15RS抑制Wnt信号转导途径、参与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朱旭主任做了“肿瘤介入治疗新进展”的报告。他详细地讲解了肿瘤介入治疗学的发展过程、肿瘤介入治疗的特点和优势、介入治疗的适用范围、肿瘤介入治疗的新进展、该科室介入治疗特色及部分个案治疗等内容。另外,他还重点介绍了原发性肝癌的介入治疗进展。
寿成超教授做了“Synuclein-g (SNCG)高表达及肿瘤患者体液SNCG水平的潜在临床意义”的报告。首先他简要介绍了实验室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然后就SNCG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特异性鉴定及在不同免疫学实验中的应用进行了报告,其研究结果显示:SNCG高表达是乳腺癌、结直肠癌预后差的独立指标,在结直肠癌、食管癌、胃癌、胰腺癌的血清和膀胱癌的尿液中SNCG水平明显升高。

张志谦研究员做了“CACNA2D1-positiv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ells are tumor-initiating cells with stem-cell like properties”的报告。他介绍了其研究小组与临床科室合作在肝癌肿瘤干细胞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他们发现电压依赖性钙离子通道CACNA2D1是一新的肝癌肿瘤干细胞标志物,同时发现该类细胞在癌旁中的检出可能是肝癌复发和死亡的预后不良因素,并且进一步针对该基因的抗体在动物实验中显示了较好的治疗应用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