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照片
35周年院庆第四场报告会圆满结束
35周年院庆第四场报告会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今天的报告会在科研楼四层会议室举行,平时容纳50人左右的会议室,今天却有百余人聆听报告,来自医科院肿瘤医院、同仁医院、304医院、积水潭医院、北大医院、北医三院、中日友好医院、朝阳医院、基础医学院等十几家单位的院外听众占了三分之一,甚至有的听众站在门口专心地听着报告。大家对每个专家的报告都非常感兴趣,积极提问、相互探讨,会场气氛非常热烈。主持人言语风趣幽默,引发了听众的阵阵笑声,不断地活跃着现场的气氛。
首先发言的是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专家孙忠实教授做了题为“药物基因组学与抗肿瘤药的个体化给药”的报告。他介绍了药物基因组学的定义与发展,以及基因多态性的分型,通过举例说明应用药酶基因多态性分型预测抗肿瘤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他指出肿瘤未来的治疗趋势应充分运用基因检测,实现“一人一药量,量体裁衣”。
来自香港威尔士亲王医院肿瘤内科的Lei教授就“淋巴瘤放射免疫治疗新进展”做了报告。他对结合性单抗靶向治疗药物在淋巴瘤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Lei教授还对自己的临床用药体会进行了总结,为国内临床医生未来应用此类药物提供了宝贵经验。
我院核医学科王雪鹃博士做了“PET/CT在淋巴瘤诊治中的应用”的报告。她以累及全身多组肌肉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PET/CT表现作为开篇,结合形象生物的案例,讲述了18F-FDG PET/CT在辅助诊断淋巴瘤、淋巴瘤分期与再分期、治疗监测与随访、残存病灶判断与肿瘤复发监测、以及生存率评估方面的作用,最后指出了18F-FDG PET/CT在淋巴瘤诊治中的纠结所在及临床研究的发展方向。
我院内镜中心吴齐主任就“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和治疗”做了报告。他介绍了最新的高清内镜、色素内镜、光谱内镜以及超声内镜对于早期胃癌的诊断进展,演示了内镜下黏膜大块切除术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对于早期胃癌的治疗,展望了内镜外科在消化道肿瘤临床的发展前景,具有切实的临床肿瘤规范化诊断治疗应用意义。
我院淋巴肿瘤内科朱军教授做了题为“单抗治疗淋巴瘤的现状与问题”的报告。他用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对单克隆抗体靶向治疗肿瘤的机制进行了介绍。随后对第一个抗肿瘤靶向单抗类药物—利妥昔单抗在淋巴瘤治疗中取得的显著疗效进行了详细回顾。最后,对目前淋巴瘤领域已经问世和正在研发的系列单抗靶向药物进行了全面讲解,并对淋巴瘤单抗治疗的前景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