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在瞬间骤然逝去,温家宝总理在第一时间冒着余震奔赴灾区现场,解放军战士、消防队员、武警官兵和医疗救援队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一切地抢救废墟里的生命。面对"5·12"汶川特大地震,举国动员,呈现出万众一心、共渡难关的感人情景,民族精神再一次得到弘扬和升华。
医疗救助是抗震救灾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5月28 日,我有幸作为北京市卫生局第八批赴川医疗队的一员离开北京飞往成都。在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我积极投身到这场救助地震伤员的战役中去,同时也更深切的体会到了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品质。
5月28日清晨7时,背上行囊,我赶往机场。身后两个包裹装满了肿瘤医院在昨晚短短的
4个小时为我精心准备的各种生活用品、医疗用品以及救灾慰问品,它们还装载着肿瘤医院对我深切的关怀和殷切的希望,而这份关怀也一直陪伴我在成都二十多个日日夜夜。院领导和同事们经常给我发短信、打电话,关心我在成都的任务、生活,鼓励我要谦虚、谨慎,告诉我科里、家里的事情不用担心,叮嘱我要多向医疗队的其它专家、当地兄弟单位学习,相信我一定能够胜利完成任务。端午节前夕,李萍萍书记、朱军副院长还来到成都看望我。这决不仅仅是对我这样一个普通医生的关心,这是肿瘤医院凝聚全院力量对战斗在抗震救灾前线的医务工作者的支持、鼓励和鞭策。任何感谢的话语都是无益的,唯有化作为救治灾区伤员忘我奉献的动力。
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医疗队先后救治伤员四十余位。病员由于情况特殊无法转运外省,病情比较复杂。他们大多高龄,其中有6位超过90岁,超过80岁的也有9人;大多合并多种基础病或并发症,包括心衰、心律失常、呼衰、肾衰、胰腺炎、肠梗阻、肺栓塞、严重感染等;创伤严重,患者常合并多发骨折,多处开放性外伤。尽管医疗队包括来自北大医院、北医三院、积水潭医院、北京肿瘤医院、天坛医院、安贞医院、友谊医院的呼吸、监护、感染、院感、药剂等多个专业的十五名专家,面对如此危重患者,技术力量仍须加强。为此,四川省人民医院迅速组织了骨科、烧伤、肾内等方面的专家共同会诊。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密切配合,不计个人名利,献计献策,勇于否定既定的治疗策略,为每一位伤员制定出最为合理的治疗方案,也营造出了浓浓的团结、奋进、和谐的工作氛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十余名患者已痊愈出院,其余患者也大多脱离了危险,没有一例患者发生死亡。
在工作过程中,在市卫生局的倡议下,医疗队于
6月11日成立了临时党支部,经全体10名党员选举决定,北大医院呼吸科王广发主任任书记,积水潭医院药剂科甄健存主任任组织委员,我被选为宣传委员。面对鲜红的党旗,党员同志纷纷表示:一定要再接再厉,不负重托,加倍努力工作,以优异的成绩回报上级赋予我们的荣誉和领导的亲切关心,圆满完成任务,彰显出我们团结奋斗、不畏艰苦,不怕疲劳,顽强战斗的精神。党支部每天召开支委会,针对一些特困伤员进行了捐款救助,针对一些特殊伤员开展了大量的心理辅导工作,还先后为两名队员举办了简单而热烈的生日晚会。在这些活动中,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形成了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做好抗震救灾工作的浓厚氛围和强大工作合力,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加强,党员以及队员们思想觉悟进一步提高。
为了医疗队员全身心地投入,四川省人民医院对于我们的生活也给予了无微不至的照顾。腾出对外营业的招待所,为我们提供了洁净明亮的住房;食堂就餐的餐券总是早早送到每人手中;院办闻主任每天都来询问医疗队有什么困难可以帮助解决;急诊内科施阳主任自掏腰包为值班人员买来电蚊香;为了保障队员的健康,不顾我们的坚决反对,坚持每天更换值班室的床单、被罩。
四个星期转眼过去,我们的工作已告一段落,就要离开这片热土。省人民医院领导对我们工作的认真负责和对地震伤员的满腔热忱给予了高度赞扬。如果说我没有辱没使命,较为圆满地完成了此次抗震救灾任务,那是因为在我的身后有着坚强后盾--党组织的关怀、肿瘤医院的关爱、四川省人民医院的密切配合。在抗震救灾的战役中,正是这样一些看似平凡的行动,展现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品质。灾难是一把双刃剑,它摧毁了物质世界,却锤炼了人的精神。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坚韧不拔、沉着坚毅、不畏艰险、临危不惧的意志品格得到了充分体现与张扬,升华为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我为能够置身于这样一个日益强大的祖国和这样一群坚强不屈的人民中间,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